斛斯椿说:“这事很神秘的,高欢从哪里知道的?但他耳目甚广,恐在京勋贵有泄漏者。”
皇帝说:“司空高乾前与我立盟不负,今复二心于高欢,泄露机密。高欢奏之为侍中,朕不同意。又求为徐州刺史,他居心叵测。朕想杀了他,你觉得如何?”
斛斯椿说:“高乾与高欢乃一同起兵之人,往来常密,他泄露朝廷机密无疑。现在也该公开他结盟之事,告诉高欢,那么高欢必会怀疑他有贰心,到时候,高乾必死。”皇帝听从了他的计谋,于是下诏于高欢说:“高乾曾与朕结盟,数言王短。现在在高王面前,又作何解释?您可以直接上奏,以执离间之口。”高王见诏,以高乾和皇帝结盟,也开始讨厌他了。即取高乾前后文件,派遣使者封上。皇帝于是召高乾到殿,对高欢使者责之。
高乾道:“陛下自立异图,就说臣为反复。人主加罪,岂可拒绝乎?”于是赐死。皇帝又密令东徐州刺史潘绍业杀死他的弟弟高敖曹。高敖曹听到他哥哥死了,知道自己就要遭殃,先让勇士埋伏在半路上,抓住了潘绍业,从他的袍服里找到了皇帝的诏书,于是带领十多个骑兵逃奔晋阳。高王听说高乾死了,内心后悔不已,见到高敖曹来了,抱着他的头哭着说:“天子冤杀司空,令吾心痛。”不胜悲伤。
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为光州刺史。皇帝命令青州刺史断其退路,高仲密也从小路投奔晋阳。高王皆任之为将。高王病好,还没到北府与娄妃相见。一日,桐花先归,妃子见到她,问高王起居。
桐花说:“大王容颜依旧,就要来了。”不久,高王到了,执妃手,深谢不安。众夫人和女儿都来祝贺。高王说:“幸上天保佑,再与你们相见。然而天下的事还不清楚,我决不学习尔朱天宝,受其屠割也。”娄妃说:“天下暂无大变,高王静守并州,先且图安乐吧。”
这天晚上,高王住于娄妃宫,私自对娄妃说:“吾纳孝庄皇后,想必你已知道了,你度量宽宏,定不恨我。只要彼此互不相见,有点不给她面子。今尔朱皇后怀孕将产,若能生男孩,想委屈你去祝贺,这样彼此就可以见面了,不知道你是否意允?”
她说:“木已成舟,见她有什么危害?到时我会祝贺。”高王非常高兴,作揖谢之。隔几天,尔朱皇后果然生了一个儿子,名高澈,字子深,高王的第五个儿子啊。三朝,娄妃准备礼物前去祝贺,与孝庄皇后相见,平叙宾主之礼而还。自此两府往来无间。”今且按下慢表。
且说关西贺拔岳受皇帝密诏,共同图谋晋阳,然而害怕高王强大,怀疑不安,于是与宇文泰商议。宇文泰说:“最近听说高王有病,不能理政,不知道是也不是。您可以让通使去晋阳,一探消息,审查其强弱怎么样,然后再作打算。”贺拔岳于是派遣行台郎冯景到并州。高王听说贺拔岳派到非常高兴,说:“贺拔公怎么想起我了?”于是就召侯景入见。景到殿下拜,呈上岳书。
高王看完,召上赐坐,对他说:“孤蒙行台不弃,烦卿到此。但破胡出镇荆州,何无一使相通?行台处曾有使者来吗?”他说:“没有。”于是设宴于外庭。宴罢,送其旅店休息。三日后,侯景推辞回去。王又召他到殿上,与冯景歃血为盟,约岳为兄弟。景归,言高欢礼貌热情,欲申结盟,相期行台甚厚,究未识其真假。
宇文泰说:“高欢奸诈有余,不可轻易信任。”宇文泰请自往观之。贺拔岳说:“左丞去可以得到他的真心,但让使者去,恐让他怀疑,怎么办?”
宇文泰说:“高欢纳尔朱皇后为妾,最近听说还生了孩子,内外百官都前去祝贺。今备礼数事,托言去祝贺,你们不怀疑吗。”贺拔岳说:“好吧。”于是任命宇文泰担任祝贺使,派他到晋阳,投馆驿安歇。次日,敲击车辕求见,将贺启礼仪先行呈进。
高王接启,知来使乃是宇文泰,即传进见。宇文泰到阶下再拜,高王见他相貌异常,眼光如曙,召上问:“你就是宇文黑獭吗?虽然没有见过面,闻名已久了。”
命坐,赐茶。宇文泰说:“前使回,贺拔行台知大王有添子之喜,派遣泰前来拜贺。薄具土宜,望大王赐纳。”高王说:“这有什么值得庆贺,劳卿跋涉,足感行台之念,我很难忘矣。”于是设宴于堂上,亲自陪饮。暗忖:“黑獭形貌决不是平常之物,不如留之晋阳,以免后患。”喝酒喝得半醉,对他说:“你是北方人吧,宗族祖坟都在这里,卿事贺拔公,何不事我?卿能屈至于此,定以高官相授。”
宇文泰下席位再拜说:“大王重念小臣,安敢违抗命令。但是,我奉行台之令而来,如果贪图富贵留在这里不返回,则失事人之道。臣失事人之道,王亦何取于臣?愿还关西,命令后来侍奉大王,俾臣去就有礼。”高王见他直言不讳,于是同意了。
宴罢,宇文泰拜退,不回使馆,带了跟随的人,飞马出城逃走了。高王次日欲强抓其而留之,报告说他已经离开了。差轻骑兵去追赶,宇文泰已逃进关中。不及而返,高王很后悔。宇文泰回长安,又命令贺拔岳说:“高欢相貌举止,决不终守臣节,他之所以没有篡位,正害怕你家兄弟呢。侯莫陈悦之徒非所忌也,公只需悄悄地做准备,图之不难。现在费也头控弦之骑不下一万,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有强兵三千余人,灵州刺史曹泥、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等人各自拥有部众,未有所属。公若移军近陇,扼其要害,以威严震慑,他们必定感念公的恩惠,到时,公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兵马,以助吾军。西辑氐羌,北抚沙塞,还军长安,匡辅魏室,此齐桓公、晋文公之功也。”
--